这固然是因为李世民这一箭有尖锐的箭头,而突利那一箭没有箭头的缘故;但也是因为这一箭挟着很强的劲力,射中对手来箭之后才能这样以势不可挡之力将之劈开;还要是因为这一箭之准达于巅毫,正中突利那一箭的中间,才能如此沿着箭杆从头至尾的将之劈开。
众人惊叹之情还没来得及化成惊呼之声叫出,又已听得“呼”的声音再度响起,却是李世民的第二箭已流星赶月一般接踵而发。那箭速之快让众人根本看不清那箭矢的去势——刚才一箭是因为受突利那一箭阻缓了一下才能让众人看得清楚的——,只能见到眼前箭影一闪而过。然后,便是突利“啊——”的一声大叫,脑袋似是不由自主地向后急仰,那后仰之势既急且劲,带得他的上身整个往后倒去,变作仰躺在马背之上。与此同时,还有“嗒”的一声轻响,一支羽箭跌落在地,弹跳了几下,这才止住。
一切发生得太快,众人定了定神之后,又再定睛细看落在地上的羽箭,这才看清那是一支去掉了箭头的箭矢。这时,突利已从马背上一挺腰肢,重新坐直身子。众人的目光又聚焦在他身上,分明地看到他的额头眉心之处,有一个圆圆的印痕。刚才他被李世民嘲笑之后,气冲冲、也是急匆匆地伸手抹去那处的朱砂圆点,但那时是在急切之间,又没有镜子可以照着看清,因此抹得不甚干净,还留下了些许红色。这时众人看得清清楚楚,那个圆圆的印痕正好把那残留着的些许朱砂之色套在其内!
后记:
1、世民宝宝射箭,形容它就只需要一个字:正!
2、话说,这里说要拉开那把铁胎弓需有十石之力,这回就真的是偶这家言的传奇兮兮、夸张其辞,各位亲亲读者不要太过较真鸟~~史书曾记载三国的黄盖说过这么一句话:“某虽老,两臂尚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邓匹夫耶?”可见能拉三石之弓已经是很厉害的了。又据《梁书》记载:“羊侃臂力绝人,所用弓至十二石,马上用六石弓。”因为人站在地上的时候可以借地面的支撑力,骑在马上则不行,因此马上能拉开的弓的强度比在地上会少了一半。这一章里写世民宝宝是骑在马上,却拉开被大家估计要十石之力才拉得开的铁胎弓,那就比《梁书》里记载的那个大力士还要厉害,所以肯定是过分夸张的啦~~
反过来说,世民宝宝有这样强悍的臂力,那之前他打了杨表叔一记耳光之后,魏忠的心理活动想到的“原来这臭小子以前打我只用了一半的力气,打这皇帝才用尽全力”其实也不对,世民宝宝手上既有千斤之力,那就应该是即使在打杨表叔一记耳光时也没有用尽全力,否则杨表叔当时脑袋甚至会被他打爆鸟~~岂止是打肿了脸面呢?
真实历史里的世民擅射,史书的记载是着重于他用的箭矢比常人大很多,简直就像是一支小型的标枪——突厥人与之在战场上对敌时捡到过他射出的箭,见到那么大的箭不觉畏而生敬,把它当神物一样供奉起来~~但他的臂力肯定也很大,所使用的弓肯定也很强,因为一来是那么大的羽箭很难想象不用一把强弓就能把它发射出去;二来是史书里记载世民射出的箭能洞穿门板——请各位根据你们去一些古代建筑所见到的大门来想象一下古代的门板是多么的又厚又重——虽然箭大是穿透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如果发射这大箭的弓不够强,也不可能有那样大的穿透力滴~~
话说,把箭弄得很大很重,除了可以增加穿透力,其实本身也是有利于提高准头滴~~箭太轻的话就容易被风吹偏,尤其是要按先上升、再下降的抛物线的轨迹来瞄准,这样就会大大地增加瞄准的难度(现代体育运动会的射箭就是这样,那里用的箭都很轻,因为这时比的又是准头而不是杀人致命的穿透力)~~所以只要是力量允许,箭是应该越重越大就越好滴~~
☆、杨广x李世民-132 射雁
作者有话要说:各位读者,这部现在也在我的qq空间里连载发布,进度一天一更~~请各位有兴趣想对这每章都发表一下评论的亲亲读者们,不妨在那边跟着一天评一章~~我一定每评必回,与各位朋友尽管交流互动之乐~~我的qq空间地址是:u/3374311
132 射雁
一时之间,场内众人——无论是大隋一方,还是突厥一方——都又再陷于那种似乎被施了定身咒一般的状态之中,一动不动,也一声不吭,只是有如一座座泥雕木塑,愣愣地看着突利的额头眉心发呆。
突利的额头眉心上那个把残留的朱砂之色套在其内的圆形印痕,当然就是李世民刚才发出的第二箭——是那支去掉了箭头的箭矢——射中那里而留下的痕迹。这一箭威力太大,不但把突利撞得脑袋、乃至整个上身都往后仰去,还在他那处留下了如此清晰可见的印痕。
直到好一会儿之后,至少是大隋那一边的宫廷侍卫才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喜欢杨广X李世民:杨花落,李花开请大家收藏:(m.0dshu.com),零度读书吧更新速度最快。